1.6K
學了些風險管理概念後,發現這些概念存在於很多情境中。
工作幾年,很幸運地和許多專業且願意教導我的主管共事,從中學到很多東西,其中,「拿捏」是我這一陣子最常想到的詞。
「拿捏」,其實是我前前 (氣墊床 & NPWT) 公司老闆最常講的詞,但她喜歡說成:「捏~拿」。在那家公司時很常需要解決棘手的問題,棘手的點不在於技術多難、知識多深,而是在於決定「要投入多少資源」。
以下是我歸納那家公司發現問題時決定對策的七步驟流程:
- 這問題「可能」對產品品質造成多大的影響?
- 這問題被外人 (審查員、稽核員、客戶,或其他部門…) 發現並判定有問題的機會多大?
- 承上題,被外人判定有問題的後果有多嚴重,是很容易改善的次要缺失,抑或是超難搞定的缺失,或被發現後會嚴重影響整個公司營運?
- 呈上題,我們有足夠的理由、證據說服對方這不是問題嗎?
- 需執行什麼措施才可降低「影響產品品質」或「被外人判定為問題」的風險?
- 承上題,這個措施對公司或負責單位造成多大的「痛苦負擔」?這個措施對「品質」或「應付外人」的效益有多大?有多肯定可以達到這個效益?
- 決定執行哪些措施。
雖然我們不會很有邏輯地去想上面這些問題,但似乎每次抉擇都是圍繞這些要素討論,最終,「捏~拿」出一個結論。
這個結論…
- 很可能是不做任何動作,等被發現問題再說 <- 很常發生
- 也可能做點小措施降低未來「可能」的衝擊 <- 偶爾發生
- 可能要頃全力解決這個問題 <- 很少發生
上面提到的「七步驟決策流程」,其實已包含了 ISO 14971 的核心概念:
最簡單的「風險推估」(Risk Estimation) 是將「損害發生機率」與「損害發生時的嚴重程度」相乘而得到的一個數值;「風險評價」(Risk Evaluation) 則是比較此數值落於「風險可接受準則」的哪個範圍內,以了解此風險到底是大還是小,到需要投注多少心力去降低風險。
行走人間,雖然沒人有邏輯地教我們風險管理,但人人都會運用這些概念:
- 推估損害發生機率,以及損害發生時造成的嚴重程度;
- 將發生機率與嚴重程度綜合考量,拿去和心中的那把尺比較,拿捏「可以維持現狀,待未來發生問題時再解決也不遲」或「這問題須馬上全力解決,因為承擔不起發生問題時的後果」。
- 最後,決定要花多大力氣去防範未然。
有些人願意花大錢投保以降低變故造成的危害,有些人完全不想花錢在這方面;有些人雖然不愛運動,但為了避免生病的危害仍堅持運動,有些人全心全意當個全職沙發馬鈴薯。
為什麼大家對於同一件事願意投入的心力、金錢程度差異那麼大呢?因為我們「捏~拿」出來的風險不同 (Risk Estimation),也因為我們心中的「風險可接受準則」(Risk Evaluation)不同。
「捏~拿」,是經驗累積出來的決定。
要了解發生危害的機率與嚴重程度,要了解自己人生或公司可接受多大風險,真的很難!
只能期許自己越來越專業,可以做出正確無憾的決定,對事業或對人生,都是。